用心學教養|理解自己的過去,給孩子更美好的家庭—童年會傷人讀後心得書摘

在臉書上看到好友說讀了這本書淚流滿面,令我感到好奇。這本書不像一般教養書會有的書名,「童年會傷人」是一本帶領父母理解自己過往的成長經驗,調整自己並努力改變,從而給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的一本書。

理解自己的過去,給孩子更美好的家庭—童年會傷人讀後心得書摘|育群營養師

第一部:意識自己的童年傷害

你能回憶起童年所受的各種創傷嗎?並非得受過多大的創傷才叫創傷,一些小的也是,譬如父母長期爭吵。而受過創傷,與成年後的身心健康有關。

本書共分為兩部份,第一部份談童年創傷對孩子一生的影響,帶領你檢視、並剖析自己的童年曾受過的創傷;第二部份則帶你走出童年創傷經驗及原生家庭影響,提供更健康的教養方式,重新塑造你給你孩子的原生家庭。

閱讀之後,不難理解為何有人讀來會感同身受而淚流滿面,因為書中所敘述的創傷、情景,很多都是時常發生在我們周遭生活中的。在書中也不斷邀請閱讀者回想自己曾經有過的經驗,回想那些經驗可能讓人很不好受,但作者的目的即在於透過帶領大人回顧自身經驗,理解這樣的成長經驗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。而若有需要,建議尋求專業協助,父母努力調整好自己,就能給孩子更好的、健康的原生家庭。

你的經歷形塑了你的生理反應

有時候不明白,小孩的某些行為竟能無端引得我們暴跳如雷嗎?透過回顧自己的過往,讓你理解你自己會如此對待小孩,起因都是來自自己的童年可能遭受同樣對待。書中也建議能跟伴侶討論,有什麼行為是你在現在的家庭中所有的?從原生家庭帶過來的?而又有哪些行為是你不願承襲原生家庭所影響的?

這樣的概念也在另一本書中「不是孩子不乖,是父母不懂」看過,「你與孩子的相處經驗,是否讓你想起了一些源自過去經驗的思想或行為模式?」

書中舉出美國科學記者卡薩娃(Donna Jackson Nakazawa)的話:「你的經歷形塑了你的生理反應。」(Your biography becomes your biology.)

童年並沒有離開或消失,而是以另一種形式,被形塑的大腦神經與身體系統,繼續跟隨著你。」例如小時候只要一哭就被打,成為父母後,聽到孩子的哭聲,會不由然的將哭聲視為威脅,啟動戰或逃反應。被大情緒淹沒,無法思考,以至於在衝動憤怒下,對孩子吼罵,甚至傷害孩子。

而如果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父母有哪些不當行為,並理解那都是過去的事情,就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,形成安全性依附,並影響將來的親密關係。書中舉出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Siegel所說:「你如何理解過去,比發生的事件本身更重要。

適當的壓力有助於孩子的發展

然而為了避免造成小孩創傷,我們就一點壓力都不能給嗎?並非如此,適當的壓力有助於孩子的健全發展。
書中舉出三種壓力的類型:

  • 第一型為「良性壓力」:
    例如第一天上學、交新朋友、考試、上台報告等,這些壓力都是成長過程中必要的學習歷程。當感受到這些壓力時,身體會釋放適量的壓力賀爾蒙,而當壓力解除,身體就能回到放鬆狀態。
  • 第二種壓力稱為「可容忍壓力」:
    例如親人受傷、天災或是受傷等等,孩子感受到這些高度壓力,身體壓力賀爾蒙會快速上升。但有良好的環境支持,例如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關心,就能緩衝掉高壓力所帶來的傷害。
  • 第三種壓力「惡性壓力」:
    像是暴力、性侵、父母長期冷落、羞辱、貶低等。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,孩子需隨時保持警戒,時刻觀察周遭是否有危險,身體無法回復放鬆狀態。長久下來,身體可能會啟動保護機制,杜絕所有情緒,變得麻木不仁。

了解孩子大腦的發展順序、同理孩子,幫助孩子學會思考並解決問題

除了理解父母自己本身之外,了解孩子大腦的發展順序,也有助於避免不當教養帶來的傷害。孩子的大腦由下往上發育,位於下方的杏仁核和海馬迴用來處理情緒,而上方的皮質區做為理智腦,用來做決策、思考、計畫、調節情緒等。上層皮質區前額葉要到25歲才能完全成熟,因此孩子做決策時較無法全面思考,無法調節情緒等。

如果希望孩子能夠解決問題以及懂得思考,那麼在教養上就得提供機會讓他們運用上層腦,教育孩子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處理情緒。幫助孩子運用上層腦的方式很多,其中一個就是運用同理心,讓孩子辨識現有的情緒,例如:「他搶你的玩具,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吧?」或是,「他這樣說,你有什麼感覺?」當孩子感覺到被了解,開始辨識自己的情緒,就能啟動上層腦,開始思考。

性侵害防治五步驟

書中也花了一些篇章討論童年經歷家暴、離婚及性侵會造成什麼影響,並提供具體建議。

預防兒童性侵害的議題,近來常常被討論,亦有許多繪本教導家長及孩子如何保護自已的身體。關於預防兒童性侵害,書中給出美國性侵害防治組織「從黑暗到光明」(Darkness to light) 的五個步驟,幫助家長預防兒童性侵害。

  • 步驟一:
    了解兒童性侵害,約有九成的孩子被熟識的人性侵,而僅有一成是被陌生人性侵。
  • 步驟二:
    保持警覺、減少機會,孩子若和其他成人有獨處的機會時,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,可以這麼做:選擇開放而非隱密的空間、在不預期的情況下回來看看孩子、離開時詢問預訂計劃等等,孩子與其他成人獨處後,和孩子聊聊天,並注意孩子的心情變化。
  • 步驟三:
    和孩子談談身體自主權與性侵害。
  • 步驟四:
    察覺症狀,孩子若出現異常行為,背後都有原因。
  • 步驟五:
    適當回應孩子,當孩子對你透露他被性侵,代表他信任你,你的回應會讓孩子知道,他是否可以繼續信任你。聽到性侵的消息時,請保持鎮定,不要情緒化,詢問時使用開放問句,像是「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情?」,不要刻意引導孩子,並告訴孩子,保護他是家長的責任,家長會盡全力保護他

不知為何,這句「盡全力保護他」讓我覺得鼻酸。媒體時不時都會報導小孩在校或被親友性侵的新聞,相信很多家長用心的教養孩子,但碰上性侵是我們最不願意、也最無法控制的事情。身為家長的我們努力改變,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。但控制得了自己,控制不了別人。我們只能努力預防此類事情發生,希望正在閱讀的你們和我,永遠永遠都不要碰到這樣的事。

第二部:從現在起,改變你與孩子的一生

透過第一部回憶並意識到自己的童年傷害,第二部就是帶你覺察,並走出這樣的輪迴。市面上有許多教養書籍,但對作者來說,教養過程中,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?

作者直言:「請當孩子身邊可以依靠和信賴的人。」我們沒有辦法保證孩子一輩子都不受到傷害,但孩子會有復原力。而扮演孩子依靠及信賴角色的父母,則是提升孩子復原力的關鍵。讓孩子感到被關心、被支持及被了解,孩子就能用更正向的態度面對各種困境及壓力。

停止當個情緒化反應型的家長,從覺察自身情緒開始

試著說出心裡的感覺,如『我現在很焦慮」,以及身體的感覺,如「我肩膀很緊繃」。覺察情緒,才能調節情緒,才不會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。「自我覺察能啟動大腦前額葉皮質內側,傳遞訊號來撫平管理情緒的杏仁核。」

製作你與孩子的「情緒急救計畫」,能夠了解被情緒掌控的當下該怎麼辦。寫下「什麼事情會讓你生氣?」、「生氣時,身體有哪些感覺?」、「生氣時,做哪些事可以撫平情緒?」以及「生氣時可以找誰幫忙?」當自己能夠用健康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時,不僅能避免傷害孩子,也能提供孩子情緒調節的典範。

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

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,很多父母會認為是故意的,講也講不聽。但父母可以學習理解此時的孩子是被下層腦掌控了,才會出現衝動的問題行為。而父母此時應幫孩子重新啟動上層腦,孩子才能思考和學習。書中引述美國精神科醫生Daniel Siegel的建議,「管教孩子時,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?』、『我想要教孩子什麼?』以及『如何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?』」

如果孩子在學校打人是因為很生氣,那教育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處理生氣的方法,以及用合適的方法表達生氣的感覺;幫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,以及用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。

父母先照顧好自己,才能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,這個也特別獨立出來一個章節來談。很多父母往往顧著孩子的需求,忽略自己的情緒,到最後造成火山大爆發。父母的表現是孩子的典範,「父母若能先穩住自己的情緒,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。」。

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

孩子的許多感受,在大人眼中看來往往是小事一件,但對孩子來說卻很重要,孩子感受到的每一種情緒都是真實的。

經常否定孩子的情緒,他們會無法理解、信任自己的情緒,像是「只是一顆糖果掉了嘛!有什麼好難過的,再買就好了啊!」。想盡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但這些行為背後傳遞的訊息卻是:「我不想接納你難過的情緒,你最好趕快開心起來。」

或許無法理解孩子小小的情緒,但可以運用同理心,「與孩子一同感受」,傾聽孩子的感受及情緒,如:「你現在有哪些感覺?」。此時,請告訴自己:「我要陪孩子面對這些情緒,不是要立即幫他解決問題。」,也避免做出評價、否認,或是想要逗孩子開心的言行。

用連結法取代隔離法

這個段落讀來好有既視感,不知正在閱讀的你們,是否也跟我一樣?成長過程中曾被施以「面壁思過法」管教呢?

面壁思過個人認為其實不算是太重的處罰方式,但以書中的看法而言,「當孩子被隔離時,孩子感受到的是孤立與父母的拒絕,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Siegel所撰的一篇文章中指出:『研究發現,隔離與孤立,這種由關係上造成的痛苦,對大腦造成的傷害相當於肢體虐待。』」

令人怵目驚心的一段話,沒想到以往認為的一個小小的面壁思過,竟有如此負面的影響。書中建議可以改用連結法,提供孩子安全的親子連結。例如書上提到有位媽媽在孩子受情緒困擾時,媽媽就會邀請孩子到一個為孩子佈置好的舒適空間,裡頭擺滿孩子喜歡的玩具、布偶及繪本等。

在這個空間裡,孩子能夠幫助自己撫平情緒,更重要的是,媽媽讓孩子知道,如果孩子需要,媽媽會陪著他,不會讓他獨自承受混亂的心理情緒。

以上就是讀完童年會傷人後整理的心得書摘。這本書非常好看,作者以專業諮商師的背景與經驗,運用研究說明不當的教養言詞及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,也提供實例作為家長改善的參考。

就拿我自己來說,面對兩歲多的小花,自覺已經盡量用理智溝通,不要常常硬碰硬。但讀完本書後,對於情緒的處理應對方式,著實也學了不少。連一句脫口而出的話「這很簡單啊!為什麼你不會?」、「我不是教過你了嗎?」,原來都對小孩的信念是為破壞性語言,真的不可不多加思考對小孩說出的話啊!

如書中最後給出的建議,你不需要當個完美父母,只需要盡力當個父母就好。有意識的在回應孩子之前,思考要對孩子說的話、做的行為,將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。

作者資訊

文末附上作者留佩萱的網站 此處
推薦大家讀一讀這本書


一起來社群聊天(◕ܫ◕)

分享你的喜愛
育群營養師
育群營養師
文章: 74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