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分享的書是「烏托邦的日常」,光看書名,有點摸不透葫蘆裡賣甚麼藥。英文書名是 Better than before. 書封下了一句來自西流士 Publilius Syrus 的註解:「最強大的帝國,是掌管自由的國度。」是不是跟我一樣還是猜不出來是甚麼內容的書呢?
其實這是一本教人如何改變習慣的書,不管你想要培養好習慣、戒除壞習慣,如果能夠透過塑造習慣這件事情帶來自律的人生,那麼就能如同書封註解所講的,最強大的帝國,是掌管自由的國度。而如果能夠讓自己有好的習慣,進而讓我們的生活方式跟未來變好,就可以讓我們過上想要的理想生活,就會像中文所翻譯的書名一樣,過著烏托邦的日常。

提到習慣這兩個字,我們一般會想到中性的「我習慣做某件事」,例如我習慣在早上喝一杯茶;還有「好習慣」,例如我有慢跑運動的習慣;還有「壞習慣」,例如我有抽菸的習慣。
不過作者在書中舉出了許多關於習慣的問題,可能是你我從來都沒思考過的,例如:
「可以理解不愛做的事很難養成習慣,但為何喜歡做的事也很難養成習慣呢?」
「為什麼有時人們可以在一夕之間養成習慣,或是戒掉多年的習慣呢?」
「如果說某些情況下比較容易養成習慣,是哪些情況?又是為什麼呢?」
於是作者發揮追根究底的精神,探究「習慣」這兩個字究竟是怎麼回事。
原來你的習慣如何養成是命中註定的?
了解了自己的傾向,就可以採取難以抗拒的方式,來幫我們自己塑造習慣。
找出你的天性,就能幫助你培養或戒掉習慣。想要改變習慣,先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們是如何看待期望這件事?」因為通常當我們想要養成某個習慣時,我們會對自己設下期望。接著問下一個問題:「當我們有某個期望時會怎麼做呢?」
在生活中,我們會面臨兩種期望,一種是外在的期望,例如遵守交通規則、在死線內交報告;一種是內在的期望,例如戒掉吃甜食、達成新年願望。作者觀察每個人回應期望的不同方式,大致將所有人分為四種傾向:
自律者:能輕而易舉達成內外期望。
質疑者:質疑所有的期望,只有在覺得合理的強況下,才願意達成期望。
盡責者:可輕易回應外在期望,但對內在期望卻難以做出回應。
叛逆者:抗拒所有的期望,不分內外。
你有沒有發現你是屬於哪一類傾向呢?而根據四種不同的傾向,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來培養習慣。
自律者
書中說道,就算食物中毒,也要繼續走完行程。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發現,自律者對履行承諾的堅持可見一斑。自律者對內外在的期望都能胸有成竹地做到,所以自律者比一般人養成習慣來得容易,也樂於培養習慣。不過自律者雖然容易培養習慣,但也有缺點,想要獲得肯定而赴湯蹈火、在所不惜的個性,有時會不知變通的遵循規則。
質疑者
質疑者會質疑所有的期望,只回應他們覺得合理的期望,且討厭為了遵守規則而遵守。不過質疑者喜歡考慮周延才做決定,通常願意做詳盡的研究。有了完善充足的理由可以激勵質疑者行動。如果質疑者覺得某種習慣值得養成,他們會堅持下去,但前提是他們要對養成某個習慣的好處感到滿意。
盡責者
盡責者的動力來自於外部的期望,他們會想辦法履行責任,但對達成內在期望卻頗費工夫。盡責者對自己的承諾,沒有履行也無所謂;但對別人的承諾就非得做到不可。因此外部期望帶來的壓力可能會導致他們筋疲力竭,因為他們很可能無法回絕別人。因為盡責者比較容易為別人付出,因此對盡責者來說,想要養成習慣的關鍵在於建立外部問責。透過外部責任的激勵,來建立及維持好習慣。
叛逆者
叛逆者會抗拒所有的期望,不分內外。因為他們是憑感覺決定要不要行動,而不把規矩和期望放在眼裡。一旦你要求叛逆者做某件事,他們很可能會唱反調。所以叛逆者怎麼培養習慣呢?想當然爾,叛逆者是抗拒習慣的。最好的方法是給足做決定所需要的資訊,讓他在無人關注下做決定,沒有人關注就沒有期望,叛逆者也就不需要違逆期望。
大多數人都屬於質疑者或盡責者,叛逆者非常少,自律者也是少數。了解了自己的傾向,就可以採取難以抗拒的方式,來幫我們自己塑造習慣。而如果你想說服別人改變習慣,先考慮別人的傾向,成功機率會比較高。
書中有一個段落讓我印象深刻,作者在某個場合講完以上這四種傾向之後,被問道:「哪種傾向的人最快樂?還有哪種傾向最可能成功呢?」作者深思熟慮後的答案是,如果一個人有辦法善用所屬傾向的好處,並想辦法突破局限,他就會是最快樂也最成功的人。
培養好習慣的四個基礎
如果我們在改變習慣時,先從四個關鍵基礎習慣做起,能有助於強化其他習慣。四個關鍵基礎習慣包含:睡眠、運動、飲食及清理收納。這四個基礎習慣具有相輔相成、相互強化的效果,能有效提升自制力,有助於奠定其他習慣。
首先是睡眠和運動,書中提到睡眠和運動是改變任何習慣的起點,運動能讓人睡得更好,而睡得好能讓人把任何事情做得更好。長期睡眠不足會讓人容易飢餓及受到誘惑。
接下來是飲食,飲食也是身為營養師的我們常常在診間苦口婆心講的,從選擇食物、注意飲食份量,減少加工品及增加纖維攝取等等。書中有一段話很有趣:「大腦需要攝取營養才能管理衝動,而要避免過度飲食衝動的最好方式是吃東西。」不要一味不吃或過度節食,而是要給身體、大腦好的營養,才能幫助控制飲食衝動,建立好的飲食習慣。
最後是清理收納,書中有一句話說:「外在秩序對多數人內在平靜所造成的影響是很深刻的。」當我們把外在環境清理乾淨,內心也會煥然一新,有助於能量的提升,而更能夠自我要求及發揮自制力。
如何開始培養好習慣?
當你連續做一件事情好幾天後,你會得到一條鎖鏈,而接下來最重要的事,就是別讓鎖鏈斷掉。
接下來如果我們開始培養一個好習慣,該怎麼做呢?
作者發現:「起頭時機非常重要,跨出第一步很難,每個行動都有起始成本。」每個第一步都需要某種過渡,就像我們常說的過渡期,好的過渡能讓我們順利地切換。好比說,早上開始工作之前,你可能會需要先清理一下桌面,泡好咖啡,然後再專心埋首工作。這個前置作業就是一個過渡,能夠幫助你從一個活動進入到另一個活動。
此外,排程固定的時間做也是養成習慣的強大策略之一。當某件事以可預料的方式一再重複時,最能迅速養成,也省去了做決定的掙扎,及能善用有限的自制力。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,把活動排進行事曆就有約束效果。而若能搭配現有習慣或外在提醒一起做,效果更好。
書中還提到,我們以往認為習慣養成需要21天,不過卻有研究發現,養成一個習慣平均要66天。所以如果能天天為習慣排出固定時程,比較容易養成習慣。
不過有時候,把習慣排入行事曆還不夠,如果想要確實執行習慣,搭配「問責」策略效果更好。當我們覺得有人在監督時,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不同;當我們知道必須為行動負責時,就會產生較強的自制力。
最後但也同樣重要的是,不要破壞習慣的鎖鏈!再次開始,比第一次開始更困難。停下來就會失去動力,所以必須保護容易被弱化的好習慣。書中說道:「在環環相扣的鎖鏈中,每增添一個環節就能強化習慣,每脫落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導致習慣中斷。」
當你連續做一件事情好幾天後,你會得到一條鎖鏈,而接下來最重要的事,就是別讓鎖鏈斷掉。
如何避免養成壞習慣?
運用以下幾個策略能幫我們杜絕壞習慣。
禁絕策略
看看以下的惡性循環,誘惑、屈服、只碰一點點、一發不可收拾!
面對誘惑我們都會想說適可而止就好,但我們往往無法做到淺嚐即止。而作者發現,讓自己捨棄又不會產生剝奪感的方式就是完全不碰,當你完全不接觸某個東西,就不用痛苦掙扎地做決定,也不用發揮自制力。就像歷史上的三不政策:不接觸、不談判、不妥協!只要打定主意完全不碰,也就不再受到誘惑,只要永遠不做,就不需要自制力去維持那個習慣。
就像我知道自己很容易沈迷追劇跟玩遊戲,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下載遊戲跟不要打開一部新劇!
不便策略
因為人性通常是貪圖方便的,所以一件事情的方便與否會影響我們的行動。一件事情越難執行,就越不可能衝動行事。書中舉了幾個例子像是: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、把零食放到很難打開的袋子裡、把冰淇淋凍到難以挖取(不過如果套用上面一條規則的話,就是連買都不要買!),以及改用非慣用手吃飯等等。
作者也提到,如果你不想讓某個習慣變得很不方便,那可能是因為你壓根不想改變。
防範策略
書中提到一個若則法則,也就是如果怎麼樣,就怎麼樣。提前在超然冷靜的心情下 ,設定因應對策,解決矛盾心態和猶豫不決。比方說:
「如果有人請我喝飲料,我會婉拒」
「如果有餐敘,我會先吃東西墊肚子」
透過未雨綢繆來預防破功的情況,不過如果真的破戒了,書中也提到一個很好的心態設定。一般人在做自我管理時,通常以天為單位,如果一餐破功了,我們可能會想説明天再繼續認真好了。
但作者說,如果把一天視為四個時段,早上、中午、下午、晚上,個別獨立看待,這樣即使一個時段破功了,下個時段還能補救回來,就不至於一發不可收拾。
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許多自己對習慣這件事的觀察與研究,以及培養及戒掉習慣的親身經驗。此外,除了培養及戒除壞習慣的方法外,書中還分享了若養成好習慣後,想要給自己犒賞的話,需要注意的事項;以及可能會讓壞習慣復發的可怕漏洞。如果你有興趣或樂於改變習慣的話,這本書也許會給你不同的啟發。
有喜歡的書籍想要推薦閱讀?歡迎留言告訴我喔~
收聽 Podcast
Apple Podcast https://podcasts.apple.com/us/podcast/彧覽群書/id1758473179
Spotify 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5evF2TOI2eIS7ZDCbljx3U
Sound on https://player.soundon.fm/p/d0b079e2-b878-48c8-aa37-68b13f1120b0
First story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ytn9ge003mb01v3h8lk2uul

一起來社群聊天(◕ܫ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