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多的決定可能造成生產力不足或是缺乏動機,面對眾多瑣碎的選擇,會讓我們感到神經疲勞,較難控制衝動,且無法有力氣面對真正重要的決定、缺乏判斷力。
今天分享的書是「過載」,作者是丹尼爾・列維廷,是一位神經學家也是認知心理學家,作者在這本書中分享了有關記憶力和注意力的認知神經科學,並且提供了許多方法卸載我們過勞的大腦。

滿意度策略
我們每天都需要做出幾十個決定,其中大部分都是微不足道或是不重要的決定,書中提到快樂的人運用滿意度做決定。要避免浪費時間在決定無足輕重的小事上,我們可以應用滿意度策略。
滿意度策略是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.西蒙創造的術語,用來形容那些夠好卻不是最佳的選擇,針對無關緊要的事情,我們的決定只要做到令我們自己滿意就夠了。這樣做可以不浪費時間在無關緊要的決定上,也能達到付出與效益平衡。當然面對生死攸關的大事時,我們還是得追求卓越,盡力做到最好。
注意力系統
注意力過濾器
面對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和資訊,我們的大腦有注意力過濾器的功能,可以確保不被不相干的事物干擾,好讓我們能把全副注意力專注在眼前的各種事情上。
書中以我們小時候閱讀的童書「威利在哪裡」為例,當我們要找尋書中的威利時,視覺系統便會重新設置,只尋找穿著紅白橫條紋襯衫的威利,並且會過濾掉其他所有資訊,這就是我們主動應用注意力過濾器的方式。
注意力過濾器運用的原則有兩個:變化跟重要性。
變化
大腦對變化非常敏感,書中舉例,如果你正在開車時遇上顛簸,你的大腦會注意到變化,並指示你的注意力系統專注在變化上。但當情況不變、維持數分鐘後,大腦意識便會開始放鬆,並且讓注意力過濾器接手,讓你可以做其他的事,例如邊開車邊收聽廣播。而只要稍有變化,注意力系統便會讓新資訊浮上意識,好讓你可以專注於變化,並採取適當行動。
重要性
而另一個原則是重要性,重要性並不是客觀指事情的重要與否,而是對你個人而言重不重要。比方你在逛街時,許多看板中,總有一個看板會特別吸引你的目光,例如感興趣的商品、或是喜歡的偶像團體,這就是注意力過濾器讓你覺得重要的、會想知道的資訊通過。
除了注意力過濾器外,大腦還有其他三個部分,包含白日夢模式、中央執行模式及注意力切換開關。
白日夢模式
甚麼是白日夢模式呢?例如你在坐火車時,盯著窗外呼嘯而過的風景,此刻的你,並沒有看著特定的某樣東西,也並不真的有在思考眼前的事物。
這種沒注意到時光流逝,只讓意識流動且放鬆的感覺,就是大腦的白日夢模式正在運作。其他像是想像自己的未來、回憶自己的生平等,也是白日夢模式正在運作。白日夢模式又可稱為「魂不守舍」模式,目光會直勾勾的盯著前方,而想法會盤據你的大腦。
在經歷白日夢模式後,我們會覺得特別神清氣爽,因為這個模式是大腦的休息狀態。
中央執行模式
另外中央執行模式就是從事專注任務的模式,例如寫報告、修理東西等。
注意力切換開關
最後注意力切換開關就如同它的名稱一樣,能讓我們在不同模式中轉換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切換次數過多或是過於頻繁,都會使人感到疲累或暈眩。
以上這整個注意力系統會讓我們在心不在焉、執行任務或者保持警覺的模式間往返,有效率的運作。
一心多用的壞處
不過注意力是一項有限的資源,隨著我們邁入更多資訊和技術的社會,也改變了我們使用大腦的方式,我們漸漸開始需要多頭馬車,同時處理多件事情。
我們通常可以同時做兩件事,例如一邊刷牙、一邊聽podcast,或是一邊走路、一邊講電話,但當你嘗試做第三件事時,會達到注意力的極限,我們就會本能的將其中一件事暫停掉。
書中談到慣於一心多用會帶來什麼壞處,首先一心多用會使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及腎上腺素增加,會過度刺激大腦,造成思維干擾。此外,一心多用也會產生多巴胺,獎勵大腦注意力不集中,並且不斷找尋外部刺激。
而更嚴重的是,一心多用會造成嚴重的認知損失。如果學生一邊看電視、一邊學習,他們所學習到的新資訊就會儲存到大腦中的錯誤部位。
另一方面,因為一心多用需要頻繁切換注意力,而頻繁切換注意力會導致大腦快速用掉燃料,也就是葡萄糖,所以會在短時間內就感到疲憊。
以上就是讓我們初步先了解注意力系統是如何運作的,接下來就可以知道如何運用它們來掌握生活,減少日益增加的雜訊所造成的壓力,讓我們更有效率、更有生產力、更快樂。
運用外部系統來降低大腦負擔
在資訊過多、要做許多決定的日常裡,我們需要大腦以外的系統提供協助,來降低大腦的負擔,書中提到幾個簡單的方法:
方法一:分類
例如你有一堆文書用品,你可以按照不同功能分門別類的存放,下次要使用時,你就會知道該去哪找出來,還有文件或電子郵件的分類。不過分類和歸檔沒有一定的標準,你也可以創建一個「雜項」的檔案夾,幫你收納雜七雜八、或是很難歸類的事項,這樣可以保持分類的彈性。但是別忘了一個重點,建檔前就先思考文件或東西被找到的方式。
方法二:寫下來
書中提到這是一個古老但有效的頭腦清醒法,並且也舉了「搞定」這本書的內容為例。把記掛的事情或者待辦任務寫在卡片上,每張卡片只寫上一個想法或一個工作任務。寫下腦海中的一切事情時,能把這些想法從腦中移除,並且更能專注於想專注的事情上。
方法三:利用環境提醒物
除了分類好能幫你減去存放及尋找物品的負擔,我們也能利用環境來提升大腦的智能。把東西放在指定的位置,或者設計一套固定的執行流程。例如看了天氣預報知道明天會下雨,就馬上準備雨傘放在玄關;一回家脫好鞋子,就把鑰匙放在指定的位置上。把腦中的資訊轉嫁到外在環境,利用環境提醒自己待辦事項。
方法四:組織系統
組織系統包含但不限於居家系統,例如井井有條的生活空間;數位資訊系統,例如紙本或電子文書的歸納;人脈關係系統,例如社交人脈的資料整理等等。
專注模式幫你完成更多工作
前面談到一心多用的壞處,書中引用麻省理工神經學家米勒的話說:「大腦一次只從世界接受一小部分的資訊。」這意味著大腦無法全面吸收你所希望它獲取的所有資訊,縱然你一心多用,但大腦會自行選擇它認為重要,並且你需要注意的事情。
比起頻繁在任務間切換注意力,採用專注模式能完成更多工作,完工後也比較不會感到疲累;當做完事情放鬆時,切換到白日夢模式,也有助於大腦重新校準與恢復。
未來心靈的資訊識讀教育
關於排山倒海的網路資訊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?在網路世代,重要的是你是否知道如何找尋資料,並且分辨是否合理。
首先是養成批判性思考,尤其是出生在這個年代的小孩們,更應該從小教育。針對大量的資訊,如何評估及辨別真偽,挑出偏見和半真假的陳述。要訓練自己成為有批判性的獨立思考者。
接著運用網路識讀的三個面相:鑑定、驗證和評估。接收到資訊時,先問問是否有消失的資訊?是否有資訊被遺漏或被模糊了呢?第二步是驗證資訊的真偽,是不是有什麼是看似合理,但卻令人困惑呢?最後是評估,從批判性思考得出結論後,進而選擇自己的答案。
批判性思考和識讀能力就能讓我們在海量的資訊當中,萃取出自己需要的訊息,不再盲目的下決定。
書中回顧了過往失敗的組織系統歷史,瞭解如何出錯,才能減少損失並從中獲益。此外書中提供了一些一般性的原則,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,幫助我們重新取得秩序感,並降低記憶力與注意力過載的壓力,也減少我們花費在克服混亂的時間。
如此一來,我們才能將時間組織得更好、更有效率,並且也能把更多時間投注在興趣、愛好、關係經營及創造力上。
有喜歡的書籍想要推薦閱讀?歡迎留言告訴我喔~
收聽 Podcast
Apple Podcast https://podcasts.apple.com/us/podcast/彧覽群書/id1758473179
Spotify 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5evF2TOI2eIS7ZDCbljx3U
Sound on https://player.soundon.fm/p/d0b079e2-b878-48c8-aa37-68b13f1120b0
First story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ytn9ge003mb01v3h8lk2uul

一起來社群聊天(◕ܫ◕)